為提升支部成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10月12日下午,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第三黨支部書記蘇揚和副書記張媛媛帶隊前往四川大學博物館,開展本科第三黨支部“西南天地,云匯大川”主題研學活動,支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支部成員首先在四川大學博物館門口集合并合影留念,隨后以小組的形式分為四個研學小組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學習后各組成員前往望江樓公園開展交流討論,確保活動開展有思維的碰撞、相互的提升。

來到博物館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自然的交響”展廳。該展廳根據西南山地由東向西,以平原、山地到高原的地勢變化為軸線,讓參觀者領略到了西南自然萬物的魅力。在這里,同學們不僅飽覽了青藏高原、川西沃野的獨特風貌,還看到了川金絲猴、喜馬拉雅旱獺等珍稀動物。進入“歷史的斷面”展廳,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置身于探溝復原場景與組合式動態投影構成的展示空間,同學們仿佛來到了上個世紀三星堆首次科學發掘的現場。此外,大家還在此看到了唐代青釉褐綠彩鵝杯、東漢西王母畫像磚、商代玉璋、商代玉琮等文物。

接下來,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來到博物館二樓。首先進入的是“市井的生活”展廳。在這里,同學們不僅感受到晚清民國年間成都的市井生活,還了解到中國皮影戲的代表性遺產之一——特屬于成都的高腔燈影。進入“族群的記憶”展廳,講解員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藏族、彝族、羌族、苗族和納西族五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帶領大家從藏東到云上羌寨,探訪族群記憶,領略民族風情。

接著,來到三樓自然專題展廳,其中包含“生命之樹”、“自然與人”和“探尋生命本質”三個板塊。“生命之樹”板塊通過極長的時間跨度,遠至遠古時期的草履蟲,近至新型冠狀病毒,向參觀者直觀展示了物種的進化過程。在“自然與人”板塊,一件全部由垃圾制作而成的“自然之殤”作品吸引了很多同學駐足觀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探尋生命本質”板塊,可以看到近100萬份的動植物標本,這是科研工作者們近百年的積累。

隨后,大家自由分散參觀四樓的藝術專題廳。下午四點,各小組成員集合完畢后由蘇揚老師和張媛媛老師統一帶隊前往望江樓公園進行小組研討交流。
各組成員結合參觀經歷,依次表達了在此次研學活動中的感悟和收獲。同學們表示,如今我國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引領與強力支撐,堅定文化自信、學習優秀文化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有力的時代意義。部分同學結合支部以往的成都自然博物館研學經歷,從比較的視角分享了研學心得體會。同學們表示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書寫、共同創造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民族歸屬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第三黨支部“西南天地,云匯大川”主題研學活動讓全體成員學思踐悟,增強了大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歸屬感。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文化自信這一軟實力不可或缺。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我們都應為鑄就新時代中華文化自信自強貢獻力量。